亦荤亦素,亦菜亦饭,香香的包子无疑是天津*闪亮的美食“名片”之一,外地朋友来津总有一种期待,即便是日理万机,哪怕是盛宴连连,也要吃一顿津味包子。狗不理鲜肉包,石头门坎素包,恩发德羊肉包,刘庄小肉包,美名久传,其实,天津包子远不止这些,还有不少其他的特色佳味。
坊间传说,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双立园包子白透油”一说。双立园在老城东门里,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版《津门纪略》内收录了50多家知名的饭馆食户,其中就有南运河畔甘露寺前的大包子、侯家后的狗不理包子、鼓楼东的单家包子等。
在这一带北大关金华桥南还有家老店名叫半间楼,以肉皮包*树一帜。半间楼的手艺是先将肉皮料理干净,加八角、桂皮、豆蔻等炖至七八分烂,然后趁热切碎。肉汤凉了凝了也切成小丁。再用精盐、香油、料酒调和馅料,辅料加炒鸡蛋、虾子等,不加味精,保持原有鲜香。半间楼包子喷香不腻,肉皮有嚼头儿,汤汁黏滑,多而不溢。再有,三合成、保发成、德发成也是附近河北鸟市一带的知名包子铺,脍炙人口。
冯文洵始撰于1926年的《丙寅天津竹枝词》对津沽美味多有着墨,如说“包子调和小亦香,狗都不理反名扬;莫夸近日林风月,南阁张官久擅长。”**句是夸鼓楼东姚家大门的小包子,第三句是说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的林风月堂日式餐馆入乡随俗蒸制的羊肉包,第四句是称小伙巷栅栏口的张官包子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