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获取不公平且使用效率低下、科研管理过细过死甚至“重物轻人”、经费资源分配过度行政化、科研体制“九龙*水”……科研创新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不禁让人担心,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我们创新的血液从哪里来?而在一些地方高校科技工作者看来,效率低下是科研投入*大的浪费。
缺乏市场化的考核机制,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低效浪费,也给套取科研拨款的蛀虫留下了政策缝隙。受国家和地方科研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的影响,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将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产业化后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业内人士建议,激发社会各界进行科研创新的活力,需要整合资源、分类施策,加强产权保护,“该放活的放活,该管死的一定要管死”,要打造一条公开化、市场化的课题项目申报、监管、评审链条。
这么多项目管得了管得好吗?
科研经费获取不公平使用效率低下、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过细过死甚至“重物轻人”、经费资源分配过度行政化、科研体制“九龙*水”……科研创新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在慢慢扼杀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为支持科技创新,有关**部门和企业可谓“蛮拼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19万亿元,占**研发投入比重达11.7%,规模居世界**。不过,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近八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三万亿元,但市场上叫得响的新成品、***仍然太少。每次看到科技、教育主管部门拿着厚厚一摞项目申报表,我都想说,这么多项目你们管得了管得好吗?”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董事长、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说。
南京工业大学一位教授认为,产业不是靠国家规划出来的,**插手越多,效果越差。现在**有形之手作用远远超过市场无形之手,比如各省都在搞战略新兴产业,每个省都投入几十亿搞产业研发,鼓励银行给企业贷款,有的新兴产业出现低端化、过剩现象。光伏行业前几年就出现了恶性价格战,遭受严厉贸易制裁,有的企业破产倒闭,带来大量呆坏账。他说,“企业的研发**针对产品,攻关效率很高,直接用销售额提成鼓励研发,有的一个产品能卖几十亿元,研发队伍干劲很足,这是**项目无法比拟的。”
曲道奎建议,国家把分散的项目补贴改为建设公共、公益性研发平台,从大产业的角度,建设大的研发创新平台、测试平台。平台建设就像修路一样,一旦用好了,企业就像赛车一样可以在上面跑起来。现在的项目补贴像下毛毛雨,一下,地下湿了,过两天不下了,地又干了。但平台是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可以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建议****支持一些**的研发平台、测试平台、创新平台、检测平台。
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一位教授表示,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科研项目应该来自市场、来自企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迫切的不是增大科技投入,而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及相关支持体系。
产权缺少保护扼杀创新活力
一些地方高校科技工作者表示,效率低下是科研投入*大的浪费。改革需要上下配套,特别是将广大科技工作者从“报项目、写论文”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更好地与市场结合,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缺少产权保护是科技人员没有创新活力的根源”。曲道奎说,改革提出要形成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紧密结合,从扶持创新的角度来看,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产业创新角度出发,而是要统筹考虑三个链怎样结合。
中国财政协会理事、南京审计学院一位教授表示,现在每个省除了几所部属大学外,大量高校是省属的。省属高校教师的精力除了教学外,应该更多用于应用型项目,为本地经济服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拿项目,那些能从企业拿到钱的教授才是真正有本事的。
南京邮电大学一位负责人说,去年以来各地都对高校科研经费加强管理,目前*大的问题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科研课题管得很死。学校与企业间的课题是合约制的,课题经费都经过企业审计,只要能够达到企业的目标,就应该让教授自由支配资金。但目前省内按照纵向课题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横向课题,非常严格。
有业内人士表示,人是*活跃的创新因子。科技改革还要改革人事制度,切实改变科技人员流动难、兼业难的状况。实行“岗位管理”,加速人员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任务后,兼职兼业,一人多岗,放活、用足优秀人才。要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与其锁在柜子里贬值,不如加快产业化形成产品,对国家有利。
建立市场化的考核机制
“缺乏市场化的考核机制,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低效浪费,也给科研‘蛀虫’留下了政策缝隙”。东北某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受国家和地方科研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的影响,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将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产业化后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引入公开透明、市场化的评审机制。只要项目立项了,经费就能拿到手,往往疏于对科研过程的管理和科研结果的评测,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大量科研项目不了了之,或者仅仅停留在论文上,成果无法转化造成了经费流失。
业内人士建议,在省级层面,要建设统一公开的申报、评审机制,接受社会监督。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介绍称,为了公平遴选出优质项目,湖北省对同类申报项目进行集中评审,评审过程以专家答辩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去年集中评审145个重大科技项目,按照评分排名淘汰20%,保证了公开和公平性。在项目成果鉴定环节,利用互联网公开透明的便利条件,建设“盲选”体系。湖北省组建了2000多人的省级专家库,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省外的专家。省级科技奖励全部由外省专家评定,由计算机编排专家代码随机抽取,再由计算机根据抽到的代码发送邀请,整个过程都由机器完成。2013年湖北实行这个做法后,湖北评选出的科技成果没有出现“实质性异议”的情况。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对于应用型的项目和课题,尤其是企业参与的,应该改变由专家验收的现有方式。要制定更加市场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市场认可度、市场效益来评判验收项目成果。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记者邓华宁、俞俭、许祖华、赵孟卓、丁静、杨宁、吴晶晶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