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特意对“笔比刀(剑)更有力”这句话的历史作了考证。这句话据说*早于1839年出自英国小说家兼剧作家爱德华·莱顿的历史剧《红衣主教黎塞留》。黎塞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大臣。他发现了一场准备**他的阴谋,但是作为教士的他却无法拿起武器来反击他的敌人。他的仆人提示他说:不过,你有另一种武器(即笔)。黎塞留同意:笔比刀更有力……把刀(剑)拿走吧;没有它国家也能被拯救!19世纪40年代这句话就成为名言。
剑桥网络字典称,这句话强调的是“思想和文字比使用武力或**对人和事的影响更大”。这多少与英语中的另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有异曲同工的意思。当然,有可能莱顿并不是**个提出这种思想的人。在其他国家,在更早的时候,应该早有人表达了这样的意思。16世纪末的英国作家乔*·维斯顿就提出“一支笔的锋芒比一支矛造成的伤害更痛苦”。希腊某位诗人在公元前5世纪就说,“语言比匕*更强大。”
法国人似乎更相信这句话。拿破仑虽然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但是他同样相信文字的力量。据说,他曾说过,“四张敌人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令人可畏。”
《沙尔利周刊》遭袭之后,许多刊物都发表漫画纪念被害的漫画家和编辑,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铅笔将*终打败枪手;一支铅笔被折断后,将变成两支,每一支枪将发现自己遭到更多的笔的反对……
从某种角度来说,《沙尔利周刊》的编辑和枪手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他们所发表的内容,但是《沙尔利周刊》的编辑称,他们坚持发表他们的漫画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言论自由”。而虽然涉案的两名枪手已经在与警方的交*中丧生,我们无法从他们口中得到他们大开杀戒的动机,但是从目前得到的信息看来,他们也是要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不过,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恐怖袭击)显然是野蛮的,暂时似乎占了上风,*终将在众人的谴责声中失败。
与此同时,沙尔利血案再次血淋淋地让人们看到了****的凶残,让西方社会在反恐问题上暂时站在一起。不过,沙尔利血案也反映西方社会在反恐问题上陷入的一个困境:一方面,国内**思想和****的威胁真实存在;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由主义**囿于所谓的各种“自由”,不愿对潜在的****采取措施。这次涉案的枪手在制造血案前其实早有前科,法国警方以没有发现进一步证据为由,放弃了对他们的监控,原因是此举将侵犯他们的个人自由。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在对待别国的分裂势力上采取双重标准,实际上是纵容了****,*终养虎为患,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