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骨、熊胆、麝香、鹿茸……在中医药学里,这些都是常用动物药材。虎骨可强筋健骨,熊胆能清热镇痉,麝香活血散瘀,鹿茸生精养髓,从*早的《神农**经》到明朝的《**纲目》,一直到今天,医药宝库里留下了中国劳动人民反复提炼的智慧结晶。
然而东北虎、棕熊、林麝、梅花鹿……又都是濒危动物。早在1949年,我国已有数十种药用动物灭绝或濒危,珍贵药用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骤减。
在**大力提倡生态保护的今天,传统医学一撞上环保旗帜,就立刻招来了大量的批判和抨击,如活取熊胆带来的虐待动物和破坏野生种群问题,药品中重金属超标问题等等。今天的中医药学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大的挑战———是继续承担行医救人的重任,还是从此放弃宝贵文化遗产?
我国有记载的药用动物超过1500种,常用动物药中不乏野生濒危物种,其中有些已被明令禁用,如虎骨和犀牛角,有些被限制使用,如熊胆、麝香、穿山甲片等。1995年版的中国药典中,仍有12种药材取自野生动物。
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恩迪教授是**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张恩迪说,动物药的需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矛盾,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野生生物保护者的关注。但事实上,野生动物濒危的“元凶”并不是中医药。
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降低,才是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比如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等并不入药,但同样也列在濒危野生动物名录中。当然**药中还有不少来源于濒危野生生物,一旦过度开发利用,有可能成为野生生物濒危的“帮凶”。
以虎为例。20世纪60至80年代,我国东北虎和华南虎数量急剧下降,就是因为在虎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制药商只考虑药源紧缺,高价收购,使得猎人为****,千方百计捕杀幸存老虎。制药商主观上并不想让老虎灭绝,但客观的事实却只能是竭泽而渔。
20世纪60年代以来,林麝数量骤减也是类似的情况。药源少了,价格自然上涨,于是又刺激不法偷猎行为,使资源更少,价格更高。这种只捕不护的恶性循环如果持续下去,必然造成我国几种麝的全部灭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小时就有1个物种在消失,加强对濒危野生药用动物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981年,我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CITES);1992年,各国*脑在***环境发展大会上共同签署《生物多样性》条约,呼吁各国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1993年,我国**颁布了禁止虎骨、犀角入药的命令。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保护濒危药用动物资源的目的,也是为了使部分资源能可持续利用,更好地造福人类。
在环保的旗帜下,中医药该沿着什么方向走?
**们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濒危野生药用动物的保护,提供了多途径的对策,并一致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科学地对待中医药传统,是中医药界人士在动物保护上能有所作为的先决条件。
一些**指出,中医成果是在实践中反复提炼的,但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有些中药没有确切疗效或疗效未得到证实。例如虎骨,虎骨酒一般配有木瓜、鹿角、藏红花等多种药材,其实有无虎骨并不重要。另外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动物骨骼成分大同小异,哺乳类动物骨的差异更小,虎骨疗效到底如何,至今没有明确的实验报告。
张恩迪教授认为,中医药也应像其他学科一样,不断创新发展,要重视探索研究哪些药可以不用或找到代用药。如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使用人工牛黄和人工合成麝香等。对祖先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发展中医药新药的途径。
他强调,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使珍惜保护资源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很重要。因为消费者的选择决定着中药市场的发展。医生和科技人员可以对民间偏方的实效加以澄清,提倡科学就医。
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中药市场的监控,对盗猎国家保护野生动物者严惩不贷。
WCS近年来在我国展开的保护野生虎策略、中小学环保知识教育、对雪豹藏羚调查等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建议,改善自然保护区内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物基因库,保护其种质资源;严格对濒危物种开发和新药审批的限制,调整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跟上的工作。